進入夏季旅游高峰,記者調查發現,使用假地址的“幽靈民宿”依然潛伏在一些旅游平臺,給消費者出行帶來困擾。(6月14日《工人日報》)
事實上,“幽靈民宿”并非突然出現,它本就是民宿發展中的“異化產物”。早期,新興民宿主打的就是小而美的精致裝修以及個性化的居住體驗,而傳統旅館的三要素(選址、交通及門面)并不是其優勢。君不見,在路邊能一眼就看到的,大多是品牌連鎖酒店;而精品民宿,則有相當部分“藏匿”在熱門商圈或熱門景點周邊的“旮旯位”,一般在商住兩用的辦公樓、住宅小區、或較為偏僻的街角小巷里。這些民宿選址看似離中心地段很接近,但實際還是有一定距離。商家為了打消消費者的交通顧慮,通常會先給出一個相對模糊的位置,然后著重強調其通達性,如“樓下有公交站,步行五分鐘到地鐵站”等表述,可實際上,標出的可能只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,在具體到店的過程中,顧客有可能需要“七彎八拐”才找得到……
不難發現,個別早期就有貨不對板跡象的民宿,其實就是如今“幽靈民宿”的前身。在民宿整體進入存量市場后,這套利用平臺監管漏洞的潛規則,更被一些人玩得爐火純青——不僅選址對不上、甚至遠得離譜,而且房間裝修也存在“賣家秀與買家秀”的反差。而消費者要退訂時,它便如“幽靈”般銷聲匿跡。又因申訴過程麻煩復雜,很多消費者都會選擇悶聲吃虧。很多時候,“幽靈民宿”無憂無慮,消費者無可奈何。
“幽靈民宿”頻頻現身,說到底,還是監管不到位的結果。“幽靈民宿”看似只是貨不對板,實則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,一旦出現意外情況,消費者往往難以保護自身的財產和人身安全。對此,監管應及時補上。一方面,相關職能部門在提高行業準入門檻、加強線下監管力度的同時,也要壓實平臺責任。比如,督促其建立線上線下一體的審核機制等。另一方面,平臺應主動作為。從入駐信息、資質審核到日常監管方面,平臺要形成嚴密的自查機制,若存在漏洞,應當及時修復、調整。別讓平臺淪為“幽靈民宿”的“幫兇”。(陳文杰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cogw.cn/showinfo-33-293592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